A:環保團體參與環評是很重要與有意義,但是在張國龍時代,第一次引進大量環保團體代表進入環評,也因為在參與過程,沒有建立起內外有效的策略與對話的遊戲規則,以致於事後環評委員與政府關係緊張,造成好的環評委員無法續聘遺憾。

我認為,政府高層一定會覺得,我們已經讓環保人士擔任環保署署長,環保團體在某些事情上也該讓一讓。但沒想到環保團體捍衛環境的決心如此堅強,這樣雙方不妥協,結果造成兩敗俱傷。

我個人認為,改革需要時間與耐心,更重要是好的策略。環保團體進入體制內,一定要先熟析遊戲潛規則,在思考出好的策略來對抗。例如環委林素貞,用一句話就可以讓蘇花高案子擱置,這就是技術、策略、方法。社福和婦女團體在民進黨執政後發展出的對話與平台,是很成功,環保團體可以借鏡。

倡議型的環保團體本身就是剛性組織,有知識份子的自傲,很容易誰都不服誰。老實說,要形成集體共識還真難。

環保團體代表進入環評委員後,沒有跟體制內支持環保官員跟場外環保團體產生密切策略聯盟。在不斷對立與衝突中,形成緊張的關係,反而讓高層很後悔。

環保團體幾年來對民進黨遠離環保的衝撞,高層妥協送一個環保署署長給環保團體,但我們沒有改變自己的操作手法,又嚇到那些本來就很害怕我們進入體制的人。

2005年環保團體代表跟陳水扁總統見面,我當天也參與。剛上任環保署長張國龍作陪,陳水扁總統自己親自說:我還是很重視你們的聲音啊,你看我讓張國龍當署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銅豌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