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環盟與民進黨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在民進黨執政前是親密夥伴關係,執政後有些質與量的轉變。有部份環保人士進入內閣,當角色和位置改變後,迫於情勢,或視野角度不同,有些人在價值觀、想法和理念上逐漸調整、遠離NGO。

相較於國民黨執政期間,政黨輪替促使環保團體參與環境政策事務的管道多元化,增加了建議或決策的機會,並且在許多與環境政策相關的會議中均有一定的參與度,例如:環盟前會長張國龍擔任環保署署長時,環保團體的參與更積極,資訊相較於之前更透明化。

但在面臨重大開發事務時,政治、財團介入,技術官僚及舊的經濟思維等因素之影響,導致政策的制定產生利益之拉扯。在張國龍署長不暗潛規則下台,新署長陳重信上任初期,運作又趨更保守,在媒體與環保團體不斷抗議下,關係才改善。

台灣環境問題的關鍵在於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結構及能源的過度依賴。產業與能源結構的轉型、改變並非短時間可以看見,民進黨為求執政績效,且受制於舊官僚的牽制、在野黨的杯葛、執政經驗的不足等,在執政的尾端只好延續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舊產業政策以提升經濟成長率。一旦環境問題碰上政治問題,尤其背後涉及財團力量時,就不是單純的環境保護思維可以解決。

Q:環盟如何選擇關心的議題?

A:台灣的環境污染問題主要來自於產業政策。產業政策緊扣住CO2的排放量,目前台灣CO2排放量高居世界22名,全世界的人均量約4.2公噸,台灣的約12公噸高於世界人均量3倍,此結果是由於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過多所致。其中,王永慶的污染產業即占1/3~1/4排放量。

儘管如此,未來台灣若受國際制裁時卻是全民買單。現在全世界環保團體的課題就是要抑制CO2的排放量,因此產業與CO2排放量是選擇議題的首要標準;其次,亦會挑選與CO2無關但可能污染土地的議題,例如;反對高風險核能發電、關心蘭嶼廢料處理,或關心排放出砷等有毒物質的產業,又如污水處理不良,所排放出的氣體及污水對人體有二度或三度間接傷害的高科技產業等。

總而言之,依其產業污染性質做把關,並非反對全部產業。至於現在台灣的當務之急是阻止八輕的興建,否則將可能增加10~20%不等的CO2排放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銅豌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