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環保團體之間是可以達成共識,但前提要件是必須有時間。目前環保團體之間是透過個案合作的方式,例如蘇花高、反八輕、電磁波公害…。每個議題基本上都會有一個以上團體特別關注,也就是主導者。因為團體很有限,議題很多,所以重疊性很高。有時候環保團體之間也會互相爭奪資源,基於組織之間和諧,這裡就不說明。
Q:但是在您擔任秘書長期間,環盟與荒野時常共同合作舉辦會議?
A:我在接任非核台灣聯盟執行長到環保環盟秘書長時,我觀察整個社會氣氛下,倡議型的環保議題被邊緣化很嚴重,所以環保團體之間要先團結,早期環盟和荒野幾乎沒合作過,大家就來合作看看,創造一些可能。
- Apr 05 Sat 2008 00:12
.【環運實踐】12:環保團體之間如何達成共識?
- Apr 05 Sat 2008 00:12
.【環運實踐】11:為何無法創造良好的溝通管道?
A:在這幾年進行體制外抗爭的是一群人,但進入體制內的則是另外一批學人,所以在運動上不一定有連結。我想主要是缺少創造一個密切對話的平台吧。
其實,在敏感性議題上,環保團體跟政府是可以有效對話的。以2006年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當時我參與核心幕僚作業。
我建議共識形成最好由下而上,於是環保署先在24個縣市舉辦地方的環境會議,不過與會僅限於環保局的公部門系統和他們熟析網絡。
- Apr 05 Sat 2008 00:11
.【環運實踐】10:對於環保人士擔任環評委員的看法?
A:環保團體參與環評是很重要與有意義,但是在張國龍時代,第一次引進大量環保團體代表進入環評,也因為在參與過程,沒有建立起內外有效的策略與對話的遊戲規則,以致於事後環評委員與政府關係緊張,造成好的環評委員無法續聘遺憾。
我認為,政府高層一定會覺得,我們已經讓環保人士擔任環保署署長,環保團體在某些事情上也該讓一讓。但沒想到環保團體捍衛環境的決心如此堅強,這樣雙方不妥協,結果造成兩敗俱傷。
我個人認為,改革需要時間與耐心,更重要是好的策略。環保團體進入體制內,一定要先熟析遊戲潛規則,在思考出好的策略來對抗。例如環委林素貞,用一句話就可以讓蘇花高案子擱置,這就是技術、策略、方法。社福和婦女團體在民進黨執政後發展出的對話與平台,是很成功,環保團體可以借鏡。
- Apr 05 Sat 2008 00:11
.【環運實踐】09:對環評民眾參與機制的看法?
A:民眾參與環評是很重要。但民眾比較後知後覺,有賴意見領袖或地方暢議型團體的啟蒙跟提醒,經過動員才能產生影響力。
Q:對於衝擊到整個國家產業結構的轉型、能源政策及法令制度的重大開發案,環保團體遇到不同立場的民眾聲音時要如何處理?
A:和民眾進行溝通,地方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例如;辦社區說明會、不斷的遊說,這都需要足夠的人力與資金才有辦法。
- Apr 05 Sat 2008 00:10
.【環運實踐】08:對環評制度施行至今的看法?
A:環評制度可以請教曾經擔任環評委員與關心環評的李根政執行長、詹順貴律師、陳椒華教授、徐光融教授等人。
但我相信環評制度發展至今是有進步的,至少曾經有五、六個環保人士有機會進入體制內參與,也藉此了解與熟析這套遊戲規。
例如:蘇花高環評本來選前會環評會議,但因為國民黨籍立委質疑環評委員圖利財團,環評委員要求立委道歉而拒審,癱瘓環評會議,導致蘇花高環評無限期擱置。
- Apr 05 Sat 2008 00:09
.【環運實踐】07:如何與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A:環境運動在資源、人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在進行議題倡議就有賴媒體之支持。透過媒體的正向報導,有機會把環境問題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教育公眾。
但是在分眾與多元複雜的社會,專業媒體行銷企劃就變得很重要,而且還需要展掌握議題節奏。大家對媒體惡質化現象諸多批評,我們在處裡議題的媒體曝光時就需要更謹慎與專業。
一個冷門議題,透過創意企畫還是可以獲得媒體青睞。至於和媒體關係的建立,我都會將心比心,當好朋友來永續經營。但好朋友有時未必會買你的帳,我們還是要尊重媒體專業。關係的建立好比考試,有時考的好有時考的不好,並不是做一、兩次就有成績,而是要持續不斷的做。
- Apr 05 Sat 2008 00:08
.【環運實踐】06:政治拜會的目的?
A:進行政治拜會的原因在於我們很清楚重大開發的決策者為政府高層,高層與財團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有一些潛規則存在。
但就我個人採行的策略而言,拜會即是一種關係的建立,有對話、有壓力,有探底線。同時,也讓下面的技術官僚了解,民間跟政府高層是有對話的。
在2006年,我們在蕭新煌教授協助下,施信民創會會長與陳椒華會長,針對反八輕拜會陳水扁總統,交換意見。後來得知隔一個禮拜後王永在也去拜會總統,聽說有談到八輕大煉鋼廠事宜,但是總統當時沒有承諾。
- Apr 05 Sat 2008 00:08
.【環運實踐】05:環盟與環保署的互動狀況?
A:在我2004年接任秘書長一職時,雙方的關係因為很多從事環保運動的人士進入政府體制而比民進黨執政前好,也比較透明。
在結構方面,環評制度越透明化,對於重大開發案對政府與環保署的壓力也就越大,政府多少會釋放善意。我就我接任祕書長期間,2004年時環盟主要扮演壓力團體的角色,只有在某些較不敏感的議題上與環保署為夥伴關係。
2005年張國龍接任署長時,在總統指示下,執行國家永續發展會議其間雙方有短暫的蜜月期。但是只要碰到政治因素介入的開發案後,當時環盟會長陳椒樺堅持NGO的主體性,強調對事不對人,於是蜜月期隨之結束。
- Apr 05 Sat 2008 00:07
.【環運實踐】04:環保團體間的串聯方式?
A:環保團體間大家都是好朋友,尤其有些人會跨組織參與,因此只要有情報時就會召集大家開會。我在2004年接任非核台灣聯盟執行長時,建議舉辦「全國NGOs環境會議」,我共參與為期四年(2004~2007)策劃執行,這是每年一度環保團體之間的重要聚會,總統亦會參與。
有人說這種大拜拜會議有效嗎?我認為能聚集大家,排除萬難,象徵意義大於實質。而這四年舉辦也促成一些正向力量與成果;平常大家參加政府部門會議時就會常常見面,畢竟環保團體圈子很小。當然環保團體之間會分屬性,理念較相近者就會常常聚在一起。
Q:理念較相近是指?
- Apr 05 Sat 2008 00:06
.【環運實踐】03:環評制度的重要性?
A:任何國家要健全發展必須有完善的法令制度。台灣目前所有的重大開發與工程均必須交由環評制度把關,因此環評制度是國土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其意義非凡。
此外,環評委員的良莠亦維繫整個國家未來的土地保護,所以環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凡關心公共政策的人,也要關心環評制度。舉例來說,如果環保團體只是鼓勵大家關心環保,很努力的運用所有資源去保護這塊土地,一旦開發案因制度不健全或政治因素干擾而通過,二、三十年的努力將毀於旦夕。
所以環盟才會扮演捍衛此法令的守門人,若沒有把持住,再如何努力保護的土地山林都會因錯誤的政策而功虧一簣。因此,政策很重要,錯誤的政策比腐敗及貪污還要可怕。
- Apr 05 Sat 2008 00:06
.【環運實踐】02:環盟在資源上的優勢與劣勢?
A:環盟與民進黨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在民進黨執政前是親密夥伴關係,執政後有些質與量的轉變。有部份環保人士進入內閣,當角色和位置改變後,迫於情勢,或視野角度不同,有些人在價值觀、想法和理念上逐漸調整、遠離NGO。
相較於國民黨執政期間,政黨輪替促使環保團體參與環境政策事務的管道多元化,增加了建議或決策的機會,並且在許多與環境政策相關的會議中均有一定的參與度,例如:環盟前會長張國龍擔任環保署署長時,環保團體的參與更積極,資訊相較於之前更透明化。
但在面臨重大開發事務時,政治、財團介入,技術官僚及舊的經濟思維等因素之影響,導致政策的制定產生利益之拉扯。在張國龍署長不暗潛規則下台,新署長陳重信上任初期,運作又趨更保守,在媒體與環保團體不斷抗議下,關係才改善。
- Apr 05 Sat 2008 00:04
.【環運實踐】01:秘書長一職所負責的職務?
◆契子
三月二十七日成大政經所蘇桑盈同學,因為論文關係來台北對我進行訪談,要我談談在環保聯盟當任祕書長期間參與環境運動的一些想法與觀點,會後她很快將稿子整好寄給我。這幾天我潤稿後發現,剛好也是我從事環保運動一些心得,所以我特別將稿子貼出,跟大家分享。由於訪談只有約一個半小時,所以訪談內容也大概只能呈現我當時受訪時直覺的一些想法與觀點,有些回答也未必周全與細膩,所以不能以一概全,特此聲明。
Q:關於秘書長一職所負責的職務?
- Apr 04 Fri 2008 01:07
.立委缺席誰最嚴重 公督盟點名
- Apr 02 Wed 2008 01:29
.【交叉點】05:我的家人劇照
- Apr 01 Tue 2008 01:17
.【交叉點】04:男主角居然是推男師
- Mar 31 Mon 2008 02:32
.【交叉點】02:誰演我兒子
【圖】猜一猜,誰演我劇中的兒子呢?
周日(30日)傍晚坐高鐵到嘉義,來接我的學生是楊珮倫,我的戲是明天才開拍,今晚是拍我兒子跟朋友吃宵夜的戲。在她們開拍前,她跟我講解劇情,我才發現這次劇情居然是我獨生兒子死亡,還真是人間悲劇。
- Mar 29 Sat 2008 02:09
.【交叉點】01:又被神奇發現
- Mar 26 Wed 2008 01:36
.【影音】我的秘密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