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影音】9月16日台灣成功「社會企業」典範,網路新聞媒體「新頭殼」成立兩週年晚會片段。演唱為伊甸節目主持人李欣怡與伊甸雙福喜樂視障中心廣播組長李繼吾合唱分享

台灣這幾年來流行「社會企業」,有人從商業跨足、有人從非政府組織投入,類型、營運方式五花八門。對定義也有各自解釋,到底什麼是「社會企業」,下面提供一些方向與解答,提供大家參考。

維基百科指出:「社會企業」用來指一種企業,與社會企業家相關,是由十九世紀慈善的生意人所想出來的名詞,從英國興起的,目前並無統一的定義。概括而言,社會企業就是其投資主要用於企業本身或者社會。與一般其他私有企業不同的是,它不只是為了股東或者企業的擁有者謀取最大的利潤而運作。「社會企業從事」的是「公益性事業」,它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

■馬凱:企業「私利」讓大家看不到社會的利益

國內知名的經濟學者、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教授表示:我們活著追求的不外乎就是更健康、更安全的居家環境和生活品質。然而資本主出現之後,企業成為整個人類社會基礎,「企業」有如人的細胞,細胞出問題,身體健康就會出現問題。而企業的發展之一是除了追求利潤,整體社會利益也很重要。但是,很多企業主在「私利」與「公利」之間起衝突,「私利」讓大家看不到社會的利益。在「私利」誘惑下,人們做出了環境破壞、食物不安全的勾當,讓我們失去了生活最基本安全保障。

馬凱指出,「社會企業」是發現社會的問題,採用「商業模式」去解決社會問題,運作時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人性化經營」、「財務透明」與「合理利潤分配」,所得有一部份再投入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

■蕭新煌:體質是企業、腦袋是社會公益

知名社會學家,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蕭新煌所長指出:「社會企業」不是在非政府組織(NGO)下面成立企業公司,來提供弱勢就業或生產銷售,或是從事有營收的工作,作為募款的途徑。「社會企業」就是一家公司,體質是企業、腦袋是社會公益。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成立新興事業,沒人做過的。

台灣有沒有成功「社會企業」呢?目前剛慶祝滿兩週年的網路新媒體「新頭殼(newtalk.tw)」,成立時就是用「社會企業」。他們註冊公司名稱叫:「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媒體人,曾擔任中央通訊社副編編輯,目前是新頭殼製作總監莊豐表示,有感於在台灣媒體庸俗、八卦化,草根聲音漸漸被忽略。一群老報人透過「社會企業」方式經營網路媒體「新頭殼」,以穩健務實經營,強調新聞專業、拒絕新聞置入與關注公共議題。

■社會企業新典範:新頭殼

兩年下來,「新頭殼」透過專業不但打下經營基礎,目前營收已經可以平衡。而在創業困難之初,也提供非政府組織直播節目、增強新聞曝光訊息,讓社會公平正義的力量與聲音得以傳播,也為健全台灣媒體生態扮演積極催化角色。

筆者認為,「社會企業」開始被看見,剛好為「企業」與「非政府組織」之間找到一些可以操作與實驗的空間,讓企業更具有社會責任與使命,避免財富過度集中,也讓非政府組職發展更具穩定與開創性。我預測「社會企業」將會興起一股「事業」風潮,成為人心嚮往之處,甚至成為主流。

作者:何宗勳,早年從事書法教學與廣告業,近二十年投入倡議型非政府組織工作,最近成立「銅豌豆工作室」,致力非政府組織專業化、社會企業、公平貿易等新興議題的倡議與實踐。



【圖】新頭殼提供非政府組織平台,可以製作網路談話性節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銅豌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