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仔細觀察台灣社會近十年的變與不變,會發現政治權力遞擅變化雖大,但許多基本的體制結構卻改變不多。民主社會的改革力量經常有賴大眾媒體匯聚,在媒體呈現上衝突性越強,往往越能夠凝聚社會對改革的共識。解嚴前後,台灣社會各領域社運勃興,一度在媒體版面上百花齊放。但近十年來,各種運動能量多為政治議題所吸納,媒體對非政治性社會運動的版面呈現明顯弱化,環境運動亦復如此。雖然台灣環境問題相較於過去,並未明顯改善,而且在舊的問題上又生出新的問題。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及台灣記者協會共同舉辦的「2005環境報導工作坊」,希望透過環境記者與環保團體的對話,對如何突破目前環境新聞的低媒體曝光度問題,共謀對策。

█時 間:2005/06/13
█地 點:台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主辦單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台灣記者協會
█協辦單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義美環保基金會

草根民主,精英對話
2005環境報導工作坊紀實

整理:邱家宜(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

█公民新聞學的啟發

引進近二十多年來發源於美國的「公民新聞學」〈Civic Journalism〉概念,是這次環境工作坊的嚐試之一。所謂公民新聞學,指媒體不應只重視官員與權力精英意見,而應更重視一般民眾觀點,大眾媒體應扮演充分提供訊息,並協助導入公民參與的角色。來自美國密蘇里大學的瑪莎‧史蒂芬〈Martha Steffens〉女士,在工作坊中與大家分享她在美國及哥倫比亞等第三世界國家,透過公民新聞學操作,實際改善當地問題的經驗。其中包括:如何透過系統性的資訊披露與公共討論,改善南美洲哥倫比亞亞馬遜流域地區,貧民因撿拾垃圾場物資維生導致疾病叢生的問題;如何透過鼓勵地區民眾參與,成功的大幅降低社區青少年犯罪率;以及在一項名為「面對我們的未來」的計畫中,史蒂芬以紐約州漢賓頓市太陽告示報執行主編身份,推動社居環境美化及社區經濟振興。

史蒂芬表示,公民新聞學源起於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超低投票率,引發各界對於媒體報導選舉新聞只問民調不問議題的批判,社會上開始出現以推廣公民新聞學理念為職志的普優中心〈Pew center〉等組織,民間基金會也開始支助媒體進行公民新聞學的實驗性操作,並獲致相當可觀成果。史蒂芬認為,實踐公民新聞學理念,可使問題解決方案不再來自官方,而是從民間由下而上,使民眾實際參與社區的改變,而不再覺得只是各種改變的受害者,十分有助於社區共識的形成。

█尋找台灣公民精神

曾經專程前往美國研究公民新聞學的台灣智庫研究員王興中指出,台灣智庫之前推動審議式民主,希望從民間向上形塑社會改革議題的理念原型,與公民新聞學實相類似,但這種操作方式牽涉各方面的資源整合,美國經驗通常是由報社高層主動提供人力、財力,敦促記者去做,這在台灣的媒體短期內恐不容易見到。

因為深入採訪報導新竹科學園區廢水污染,而被報社調離原路線的中國時報記者陳權欣,對於史蒂芬經驗中報團由上而下的支持非常羨幕。地方的公害新聞經常寫了再寫,就是見不了報。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同為主辦單位的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呂東熹也表示,環保記者最大的困難是,很多重大的環境事件經常牴觸媒體重要廣告主的利益,使環保記者在工作上備感挫折。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在工作坊的簡短開幕儀式中,也從公民新聞學的角度切入,呼籲台灣的媒體應回頭找尋台灣社會的公民精神〈civic spirit〉。他以自己親身參與台灣環保運動近二十年的經驗指出,雖然運動過程中,已經孕育了這麼多的環保團體,各媒體環保記者間也有聯誼會組織,但需要的努力還很多。

█裸體為環保

有鑒於許多環境議題都是在地方發展出來的,這次工作坊特別邀請耕耘地方相當有成果的美濃愛鄉協進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保聯盟雲林分會來談他們的經驗。環盟的張子見教授自嘲,雲林的整體環境落後台灣平均水準二十年。今年初,他認為京都議定書即將生效,環保團體實不應緘默,於是與環保聯盟秘書長何宗勳合計,決定要以「戳破國王新衣謊言」為訴求,號召大學生脫衣上街頭。由於脫衣舉動實在引人矚目,媒體紛紛以顯著篇幅報導。接下來張子見又率學生,為阻擋湖山水庫興建公然裸泳,果然也吸引媒體目光。但最近以網路裸體短片造成轟動的屁屁俠事件,則讓他們嚐到過度操作媒體的惡果。張子見說,媒體往往只注意驚世駭俗的動作本身,對於其所欲挾帶的理念或議題則不感興趣。他建議環保團體,在進行創意行動時,別忘了必須搭配深度新聞稿。

同樣投入反對湖山水庫興建的荒野保護協會會長李偉文指出,政府的環境影響評估通常只是為開發案背書,目前湖山水庫的環評都通過了,湖山水庫的開發必須以政治問題看待,必須以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主流的「在地正義」角度來思考。 因為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洗禮,在地智慧往往蘊含最合理的資源使用方式。不過他也提醒,如果草根民主不落實,地方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會自稱代表地方利益,這種地方聲音就未必是善的,要改善這種狀況,只有努力提高地方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

█環境議題地方紮根

當年因為反對美濃水庫興建而成立的美濃愛鄉協進會,耕耘地方已經有十幾年,不但成功的阻擋美濃水庫計畫,並對振興地方文化、產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愛鄉協進會的代表鍾明光以己身經驗指出,要教育馴良地方民眾舉布條抗議並不簡單,雖然經過十幾年的耕耘,要直接從理念、知識面切入與地方民眾對話仍有困難,往往必須借助其他讓鄉親父老能產生情感共鳴的事情來引發大家的關心。李偉文也從荒野的經驗補充,運動可以有很多面,做環保運動的人,不一定非是頭上頂著光環,或齜牙列嘴的環保流氓不可,不妨嚐試把自己柔軟化、休閒化,讓周遭的人認同你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對於你的訴求可能會更願意傾聽與接受。荒野保護協會憑著這種有血有肉的經營理念,目前已經是全國會員最多的環保社團。

█媒體呈現今不如昔

相較於環保議題與其他社會改革緊密扣連、往往成為全國焦點的階段,台灣的環境新聞目前似乎進入谷底。但即使政黨輪替,核電廠依然興建,石化工業區依然一個一個誕生,問題似乎與二十年前沒有兩樣,但受矚目的程度卻變低了,這種狀況有機會改變嗎?環保聯盟秘書長何宗勳分析,依據他對媒體處理環境議題的觀察,獨家、弊案、衝突、與民生消費相關,是環境新聞會被做大的幾個要素。環保團體因與平面媒體記者有比較頻繁的接觸,彼此間溝通還算暢通,但對電視台就相當頭痛,因為主跑記者經常變動,無法深入瞭解議題,但電視媒體因其畫面特性,往往又非常有影響力。

蠻野心足協會文魯彬律師則從利益共生角度來談媒體對環境新聞的尺度,他認為在目前的結構下,要媒體不受廣告主企業影響很難。他以過去是美國公民的經驗指出,美國一樣有這類新聞倫理的問題,像麥當勞、可口可樂、英代爾,都是媒體惹不起的廣告大戶。媒體為了獲得新聞來源,也需要與政府建立關係,這都會影響媒體對新聞的選材與處理方式。

█看到溺水者先救再說

民生報資深環保記者,也是現任環保記者聯誼會會長薛荷玉,以己身經驗舉例補充。有一次,民生報某則新聞得罪了統一企業,結果有一陣子民生報被seven eleven連鎖店放到報架的最底端,大大影響銷路。不過她強調,她一向的原則是,只管寫新聞,決不接受報社高層的關說,而事實上她也不曾接到過高層關說。報社即使要與廣告主做某種妥協,也不會由她出面。對於環保記者處理環保新聞的態度,薛荷玉不諱言,一般認為新聞記者應該公正客觀,但台灣的環境真的已經很糟糕,環報記者實在無法不扮演鼓吹者、呼籲者的角色,如同見到一個溺水的人,你是要顧著採訪新聞?還是先跳下水去救他再說?

主婦聯盟董事劉美麗認為,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政治新聞奪走大量版面,環保新聞相對不受重視,為了爭取媒體版面,主婦聯盟經常在媒體宣傳上別出心裁。例如1988年在麥當勞門口站崗抗議食物標價太貴,反核遊行推嬰兒打頭陣,以寶特瓶做成垃圾樹要求有效回收,以及騎腳踏車到環保署等等,都頗獲媒體青睞。不過劉美麗也打趣,環保聯盟的脫衣絕技,由於兒童不宜,一開始對主婦聯盟造成不小震撼,不過後來大家對於其訴求環境議題均能認同。問題是媒體的口味似乎越來越重,大家不禁要問,如果現在已經發展到要脫衣服才會有效,未來還必須出何種險招?

█議題循環的宿命

對於劉美麗的質疑,曾經是台灣第一代環保記者的聯合報副總編輯翁台生試著從報社編輯台的角度來與之對話。翁台生說,他去年在英國碰到目前駐英,號稱台灣環保教父的林俊義。林俊義感慨的回想當年,他寫任何文章都會產生社會影響,但如今台灣社會更民主化了,他的觀點影響力卻今不如昔。翁台生認為,環保雖是普世議題,但媒體只是社會系統的一部份,議題的循環是宿命,沒有哪一類議題會永遠佔據頭版,編輯台的取捨永遠是相對的,所以很多團體都學到,要在週末新聞相對比較淡的時候推出議題。很多議題地方記者寫了半天,例如竹科焚化爐,如果無法進入全國版面,影響力往往就出不來。翁台生承認,地方記者往往面臨一些來自政客或商業利益團體的微妙壓力,有些企業一手製造污染一手做公益形象,記者要去挑戰得有相當的膽識與勇氣,還要有充分證據說服編輯台。他回應陳權欣因為寫新聞被調線的例子指出,聯合報系經常鼓勵地方記者要與總社合作,因為總社有資源,不妨與總社多溝通。

█環保團體與媒體的激烈對話

不過對於翁台生認為議題必須夠強,才能吸引媒體注意,長期投入新竹地區公害問題抗爭的新竹公害防治協會代表鍾淑姬相當憤慨的指出,台灣環境問題陳疴已久,當舊的問題都無法解決時,實在顧不了新的問題。最近傳出鴨蛋含戴奧辛,難道只有鴨蛋有問題?生活環境週遭危害健康的毒物不知有多少。近年來他們嚐試過各種方法,希望引起外界注意,雖然活動現場總看到媒體拼命拍照,但真的見報寥寥無幾。這讓他們深深感到,只要一碰到新竹科學園區,媒體的界線就很清楚。鍾淑姬並直言不諱的指陳,他很羨慕主婦聯盟可以一直以快樂的心情做環保,但在寒流中會下灰雪的新竹,實在無法製造出快樂議題,而媒體似乎只關心竹科的千億產值,對環境污染卻避而不談。

由於鍾淑姬的發言牽涉到環保團體的光譜與屬性,頓時引起會場內一片議論。文魯彬也對資源回收的做法提出質疑,他說,回收的另一個效果是讓大家認為多使用容器並非不環保,誤以為只要回收就不會危害環境,反而可能變相鼓勵了塑膠容器的濫用。他也點出國內民眾對GDP的迷思,誤以為GDP便可以帶來幸福生活。其實當大的災難降臨,例如九二一地震會南亞海嘯,對當地GDP的貢獻都會是正數,甚至會刺激全球股市揚升,一味迷信GDP實在是台灣社會的大迷思。而一味鼓勵民眾觀賞生態,其實也會對生態造成破壞。

█填滿光譜 經營分眾

面對環保團體內部的路線之爭,薛荷玉認為,從運動的整體角度來看,光譜的從左到右應該盡量填滿,經營分眾市場,大家齊頭並進。被文魯彬點名的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張宏林也說,他一直認為光譜中不同顏色湊在一起,可以變成美麗彩虹,環保團體應擅用社會各種良善面去推動共同的運動目標。張宏林並從另外角度來詮釋環保團體與媒體的互動,認為必須揚棄「媒體萬能論」的觀點,多經營基層,盡量把金字塔的底盤做大,才能確保社會影響力。

相當關心新竹地區公害問題的自由時報新竹記者梁秀賢則站出來給大家打氣,呼籲不要放棄對媒體用力。即使抗爭動作只能上地方版,還是具有逐步向上施壓的效果。例如新竹縣香山地區的上千公頃開發案,以及新埔的類似個案,都是因為地方積極把關而叫停。環保團體要善於掌握議題,並把握時機。在環保團體中以鬥志堅強著稱的何宗勳也強調:「反正我們就是要不斷的去衝撞,即使媒體不報導也不氣餒,平日先儲備能量,等到時機恰當時再出手。」

█掌握議題 適時出手

聯合報資深環保記者卓亞雄從另一個角度提醒,地方記者會覺得與中央〈編輯〉檯溝通困難,但中央檯也有與社會溝通的問題。報紙永遠是報紙,不是教育性刊物,所以環保團體不要期望太高。但把握時機,即時發揮很重要。他舉前一陣子大陸要送大熊貓的例子,當時新聞熱潮上,社會對此議題十分關心,但環保團體或環保記者都未能對此提出有深度的論述,對國際公約理解也不足,平白錯失了一個教育社會的大好時機。還有對於生植能、太陽能,政府根本在混,但環保團體都提不出有力批判。

卓亞雄認為,雖然彼此關係密切,但環保記者的位置與環保團體其實是有差異的,我們一方面要說服報社登我們的稿子,一方面要以對社會的敏感度來下判斷,思考如何切入問題,才能爭取到民眾最大的共鳴,來說服大家關心環境。他以對核四案的心路歷程為例,說明一路走來心境的蛻變。他說自己過去非常反核,連報社高層都以「環保人士」戲稱,讓他覺悟到記者不能只強調立場,應該以更充分的證據與研究來說服上司與大眾。經過一段沉潛後,他寫了一篇美國核電廠以預算數十倍經費才興建完成的調查報導,並提出台灣是否也會發生類似情形的問題。他主張,媒體工作者既然關心環境,就要慢慢去與大社會溝通,無法求速效。

█問題還是政治

長期以紀錄片形式關心台灣生態的公共電視資深製作人柯金源則感慨的說,他經常會被問到:「你們做那麼多努力,但台灣的環境有變得比較好嗎?」面對這類質疑,他感到相當無奈。媒體的重視當然有幫助,但他認為問題的癥結還是在上游的政治面。引申他的話中涵意:如果政府對工業污染從產業結構面就進行控制,或環保署徹底執法對污染源重罰,媒體還會不報導嗎?義美環保基金會義工蔡寶來也語重心長的表示,要改善台灣的環境問題,釜底抽薪的辦法,是政府必須改變目前只追求經濟成長的施政性格,徹底檢討目前的產業政策,調整產業結構。

將觸角伸向國際,是台灣環保運動藉以獲得能量與經驗的策略。環保聯盟會長陳椒華批評政府在遵守國際環境公約上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一方面說要遵守京都議定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但一方面又放水讓重化工業規模擴張。而且詭異的是,台塑六輕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國際上竟然被列在中國的配額之下,巧妙的讓台灣當局可以變相規避責任。陳椒華說,台灣環保聯盟每年花不少錢去組織非核亞洲論壇,開民間核能會議,為的就是要引進國際性的觀點,因為國際公約是民間環保團體在要求政府時重要的武器。

█國際接軌 壯大議題

主要從事社區工作的美濃愛鄉協進會,在與國際接軌上的經驗卻相當豐富,鍾明光描述,當初為了反對興建美濃水庫,他們嚐試在國際間尋找同志,後來獲得國際河流組織負責人飛利浦‧威廉斯的協助,透過他寫的文章,瞭解全球的反水庫運動都有一些共同點,包括如何論述水庫對環境的危害,以及提出地下水聯合運用等建水庫以外的替代方案。而當威廉斯本人親訪美濃,地區運動獲得國際性聲援,對地方鄉親的士氣更是一大鼓舞、加持。
  
曾經在美商環境顧問公司任職的主婦聯盟消費品質委員會委員陳修玲,對於國際人士聲援台灣環保運動時,經常被媒體以「老外也上街遊行」之類的花絮角度處理覺得很無奈,但這種問題好像不只台灣才有。前一陣子日本首相小泉提倡夏日酷斃裝〈cool bits〉,結果媒體似乎對此裝穿起來好不好看比較關心,而不是此舉所欲傳達的環保理念。她以消品會的經驗指出,很多環境議題不妨以消費者健康角度切入,較易受到媒體青睞,但還是要設法帶入環境問題。例如主婦聯盟之前訴求過台塑送小股東有毒的PVC保鮮膜,就是用這種策略。

卓亞雄則認為,運動需要更多的研究為基礎,不要讓外界以為這些人只會反對,要深化理論基礎並建立資料庫,面對國際性的環保議題尤其需要做功課。過去以為全球性才是進步,現在則強調在地、本土。過去以為人類基金是共同財產,跨國企業到處採集基因據為己有,但如果未建立自己國境內的基因資料,即使基因被盜採,也無法證明。像日本人公然到蘭嶼採集基因,但因為資料與法律均欠缺,所以我們無法證明該基因是從蘭嶼採集的,更沒有法律可管。

█污染「西進」

投入台灣環境運動超過二十年的林聖崇,批評環保署模仿西方國家做環保標章,但卻畫虎不成。像國內一些纸廠,進口大量國外廢纸,在台灣經過會製造大量污水的再生製程後,又賣到大陸,竟然也獲頒環保標章。

天下雜誌財經記者陳良榕則以採訪大陸台商的經驗指出,「台灣污染經驗」目前正大舉「西進」,包括過去在台灣被禁止的廢五金處理,目前都在大陸地區盛行,看來,台灣企業除了污染自己家,還「輸出」污染。這也是台灣環境議題國際化的另一個觀察角度。〈本文同時刊載於四十七期《目擊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銅豌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