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有一百五十多所大學,大學多到十多分也可以考上。而提供成人終生學習的社區大學也有上百所,不用學歷只要你想讀都可以入學。台灣大學密度居全球之冠,也是一種另類台灣奇蹟。現在,我們不缺大學,但是我們可能缺一所真正的大學。

三月初的一個晚上,台灣教改與社區大學運動的前輩,台灣大學張則周教授請我到他的課程「生命與人」演講「公民如何監督國會」。張教授這堂課已經開十多年,是一個可以跨四個學院學生選修課,讓不同領域學生彼此激發想法與觀點,這門課作業很重,但是由於非常精彩,學生從幾十位到現在上百位選修。

張教授告訴我,演講前有一節要學生們分享,「我認為人應該怎麼活著?理想的大學?台灣是什麼樣貌?」,我聽了有很感興趣,所以提前一節來聽聽學生們的想法。

◆理想大學應該具備三個條件

張教授針對《理想的大學》,做了一段引言,他說:理想大學應該具備三個條件;理想的環境、理想的師資、理念與精神。理想大學要能夠使學生,第一、開拓視野,深化經驗網絡(自然、社會、歷史)。第二、獨立思考,發展溝通(反應)與創造能力。第三、活出自己,善盡社會責任。他要這群大學生好好思考為何要來大學讀書?大學的角色與使命?這課程很富哲學思考,也很發人省思。

◆培養社會責任的意識

事後,我從學生繳交作業發現,學生們對於《理想的大學》是很有想法的。一位同學生認為:可以在合理範圍內有自主選課、各種社團運作的權力,多元的學習、社會接觸管道,能引導學生找到人生目標,幫助培養思辨的能力,讓學生有道德、社會責任的意識。

◆讓學生實現夢想的機會

另一位同學表示,《理想的大學》應該是能「擁有自由選課的權利」,不設有學分上下限的制度,讓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科目。在學習時,也比較不會因為「老師給分好壞」左右了選課。而且不限制選課條件的方式,讓大家可以自動自發的去學習、追尋自己想要的知識。還有就是「跨領域的知識交換」,透過結交不同領域的朋友,可以有機會在不同的場合中交流不同的想法與觀念,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與視野。最後是「實現夢想的機會」,理想大學應該是一個可讓學生追尋自己夢想與仍生目標的地方。

另一位邱同學則認為《理想的大學》應該擁有精緻優良的設備,還有雄壯新穎的建築,以及開闊的校園,這樣讓學習開朗和充滿自信,明顯感受到時代的進步。

「生命與人」課程網站
https://ceiba.ntu.edu.tw/course/956241/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銅豌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