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我在2002為教育部的「回饋雜誌」所寫的文章,剛剛在跟朋友聊天突然找到,特別貼出來跟大家分享。文章中的人物所屬單位與職稱多有變動,但還是忠於本文,不做修改登出。
█黑暗中,我們有希望嗎?
上個世紀最後數十年,科技快速攀越另一個高峰,讓人類生活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文明進入到數位化,知識的解放、經貿無國界的時代,讓很多價值典範移轉。這讓習慣追求「穩定」、「不變」價值的人們受到很大的衝擊。舊秩序與價值的瓦解,新秩序之尚未建構,焦慮與不安的氛圍潛藏在你我的心靈……。人類未來,到底會走向那一條道路?
█蛻變前是痛苦、撕裂的
人類從工業革命走到數位時代,經由資本主義讓很多人的生活產生前所未有的進步與改變。但是相對地,目前發展中國家至少超過八億五千萬的人仍然是文盲,十億人口缺乏乾淨的用水,二十四億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全世界貧富不均的現象在急速惡化當中,富裕國家佔全世界國民生產總額的百分之八十六,中等收入與貧窮國家分別約佔百分之十三與百分之一。人類為了發展經濟,導致對土地的破壞、空氣與土壤污染,因為爭奪資源、文化與宗教的差異,帶來衝突、戰爭等,更讓人類的生存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台灣,雖然看不到飢荒,但是族群衝突、資源浪費、空氣與土壤污染問題同樣在惡化,而戰爭的陰霾同樣也揮之不去。目前就讀清華大學材料所博士班二年級的康慧貞表示,每天看到政客的濫用權力與操縱媒體,彼此將責任推來推去,打開電視、報紙幾乎看不到台灣的希望與未來;但是,實際生活在其中,卻又發現情況沒那麼糟,這真的讓生活充滿矛盾。我常常捫心自問,台灣,到底怎麼了?
確實,我們可能會恐懼,為何我們生活在這麼灰暗的時代?世界光明面到底在那裡?如果說,蛻變前是痛苦、撕裂的;那台灣如何從毛毛蟲蛻變成美麗的蝴蝶,真的需要大家的同舟共濟。
█每個人與全球問題都息息相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一九三八年,世界各國都在從事擴增軍備武裝,準備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一位知名的思想家法蘭克‧卜克曼博士就明確指出:世界的問題是由人類造成的,因此解決世界問題也要靠人類本身;人類的紛爭應該是靠道德力量而非武力來解決。世界的未來,就是我的未來;我們每一個人在創造自己未來的同時,也在創造世界的未來。這個世界是一體的,你我都有使命與責任。當我們對世界造成了傷害,我們和後代的子孫都要去承擔後果;所以對於這個世界,更要有使命與責任。唯有更積極努力去承擔我們在世界的角色與責任,才有更幸福美好的未來。
█用更宏觀的角度看世界
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學習當一位優質世界公民呢?首先,必須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世界。台灣由於地理位置與政治屬性特殊,長期以來,間接、直接受歐美與鄰近日本、中國的文化與價值影響甚鉅。目前世界上有一百九十二個國家,宗教、種族、文化和地理環境創造了這個豐富的世界,我們更需要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台灣目前雖在經濟上高喊全球化,但卻常誤以為「中國化」就是「全球化」,這都是很明顯的例子。黃觀,這位就讀台北大學企管系四年級的同學表示,台灣的學生從小被教導只要好好讀書,其它的事情都不要管。她自從有機會參與國際活動之後,透過文化交流認識與結交其他國家的朋友,才發現這個世界是那麼豐富、有趣、多元。黃觀指出,在國際場合除了能結交很多好朋友,也學習與體會到尊重他國文化,同時體認到認識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年輕是青春、希望、敢接受挑戰與創造未來;生活在台灣的青年人,擁有科技與經濟優勢,與世界互動是輕而易舉的。因此,如何學習擴大國際視野,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這是新世紀台灣青年需要努力的目標。
█參與國際事務以豐富人生
年輕人除了擴大自己的生活視野外,還可透過直接參與來彌補傳統學校套裝教育的不足,而加入或參與當地非營利組織是很好的學習管道。Mgeleza Seyama是南非的電子工程師,今年二十五歲,十二歲時大哥在一次Soweto地區黑白種族衝突中喪生。同時,在警方搜捕過程當中,他本人則被當人頭充數:從此他非常恨白人,常常恨到想動手殺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他接觸到「道德重整」國際組織,並加入「生命行動」計畫,透過學習,讓他從仇恨中解脫;現在他在工作之餘從事愛滋病教育宣導與諮商義工。他並且和朋友組織一個公益組織,提倡ABC三種觀念,A是Abstinence禁慾,B是Be faithful忠實,C是Condom使用保險套。
Khoury Wdel今年二十二歲,出生在黎巴嫩一個阿拉伯人基督徒家庭。她的國家因為回教與基督教衝突,讓她從小就生活在戰爭恐懼下。常常感嘆「世上很多人不太尊重生命,難道必須經過一場戰爭才會瞭解生命的可貴?」她認為生命可貴仍可從自我實現展示出來,不必一定要專注在個人財富或工作成就的追求。因此,扮演化解「以、阿」衝突的橋樑是她的理想目標。
台灣由於近幾十年的經濟成就,開始有餘力回饋社會,很多民間非營利組織也在國際共同議題上扮演分工的角色。教育部黃榮村部長就曾指出,他觀察台灣非營利組織有三個特質:第一有高敏感度,嗅覺很靈敏,因此效率高於政府,也提供政府競爭學習的對象;第二,充滿人道精神,對弱勢關懷,可以補政府之不足;第三是對人的一生與前程提供方向、看法與學習航程。他並且鼓勵年輕人參與非營利組織志工行列。其實,台灣的快速e化,年輕人可以很輕易跟國際互動。
楊琇評,這位從高雄來台北的小女生,目前就讀台大經濟系四年級,她認為個人國際化不是表面,而是要內外兼顧。在與外國友人互動過程中,她學習到如何了解與尊重他國文化是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不小心,可能會造成彼此的衝突。她是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分會)成員,所以常有機會到國際觀摩各種會議與進行交換計畫。每晚,她透過網路E-mail、ICQ與中非喀麥隆、德國、美國、拉脫維亞等國好朋友,討論工作、生活與未來。現在她更負責林茂生愛鄉文教基金會所催生VYA(願景青年行動網),並負責將於今年暑假進行的「國際青年志工交流計畫」工作,協助安排從美國來台青年志工在台之交流計畫。未來的她,希望推動及參與更多的國際事務,來提升台灣的形象與外交關係。
學者從政的青輔會林芳玫主委表示,青年是最有活力,最無物質化,能為理想而努力的。林主委因常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看到世界上有那麼多人在不同的領域為人類未來的努力與奉獻,她覺得更應該鼓勵年輕人多多參與關心國際事務。在二○○○年四月由Youth Service America、Global Youth Action Network發起的「全球青年服務日」(GYSD),每年全球都有三十多個國際組織、一百多個國家、數百萬年輕人共襄盛舉。二○○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台灣在青輔會號召下,以「青年可以改變世界,大家逗陣來服務」為主題,共有四百四十六個團隊,超過一萬多名大學生共襄盛舉,分別在自己所屬的社區、學校進行社會服務。全世界,不管在台灣或其他國家,其實有很多年輕人,正用行動改變自己,影響別人,為人類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面對全球化文明衝擊,我們更要發揚與珍惜自己的文化
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的。年輕人在學習承擔全球責任並與國際接軌時,最重要的是需要對自身的了解。在國際舞台上,每個人都代表自己的國家。因此,將自己的經驗與國家情況和大家分享是一種基本社交。在全球化下,很多人都會有隱憂,害怕強勢文化替代弱勢文化,或讓自身文化邊陲化。到底,如何在全球化下保有自己的文化呢?林茂生愛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徐福棟認為,在進入全球化的時代,想要銜接並跟上時代潮流,首要是保有自己所擁有的文化。因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就會失去對自己社會、民族及國家的自信。因此年輕人在面對國際化社會,更應該珍惜與保有自己的文化。由呂副總統秀蓮女士所創辦的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為了喚起國人對自己國家與文化的信心,這幾年在蕭新煌董事長帶領下,更致力於國際事務人才的培訓與推動魅力台灣運動。
█青年應在無私的前提下,扮演各種衝突溝通的橋樑
長期在國際上推動人性改造工作的劉仁洲認為,全球各角落或多或少都有因文化差異所產生的誤解,而導致族群衝突甚至戰爭。每一個青年應在無私的前提下,扮演各種衝突溝通的橋樑,並解決貧富懸殊等問題。從小就生活在戰爭的Khoury Wdel認為,儘管中東是一個很複雜的地區,宗教、種族的問題一直不斷發生,大家還是必須超越種族、國家的觀念,為世界全體的和平作出貢獻,不能只看自己的利益。南非的Mgeleza Seyama表示,儘管身為黑人的他曾經因為種族問題遭受到相當不平的待遇,現在看到台灣政治的混亂,想到南非在追求民主化的過程所付出的代價,讓他學會了寬恕與愛;而他認為這正是和平的開始。
█用愛與寬恕心來改變世界
確實,只有寬恕與愛才能化解仇恨,指責對方只會讓事情更糟。從Khoury Wdel和Mgeleza Seyama這兩位外國年輕人的經驗來看台灣現在的政治紛爭,我們的政治人物是不是應該有所省思。事實上個人、家庭、社區的問題就是國家與世界問題的縮影,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改變世界。但是唯有自己願意改變,世界才能夠更美好。年輕人是有理想的,當我們給予年輕人好的價值與目標時,就能為全球的長遠發展帶來希望與未來。
出處:教育部「回饋雜誌」2002年6月 國際觀教育專題
作者:何宗勳(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統籌企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